孩子发热,家长常常感觉手足无措、如临大敌、以为是孩子得了重病,而事实上,发热不是一种病,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大部分引发发热的疾病都没有你想象的那末可怕。那我们就认识下发热到底是怎样一回事。
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腋温如超过37.4℃可认为是发热。所以判断发热不能凭主观摸头部及四肢感觉来判断,一定要用水银体温计来量体温。量体温时,要将腋窝擦干,体温计头部放入腋窝,要直接接触皮肤,不能隔着衣服,丈量分钟,便可读取结果。
根据体温值结果,发热可分为
(1)低热37.5~38.0℃;
(2)中等热38.1~39.0℃;
(3)高热39.1~40.0℃;
(4)超高热40℃以上。
发热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先驱期: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疲倦乏力、腰背及四肢痛、头痛、食欲消退、情绪不稳定、低热,小儿发热很多没有此期进程。
(2)体温上升期特点是产热多而散热少,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鸡皮疙瘩”,四肢冰冷、乃至口唇及四肢肢端发绀;怕冷,有的还要求添加衣物,继而全身颤动,这就是寒战,寒战预示将产生高热。幼儿此时可出现高热惊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抽风。
(3)高温持续期此时体温已达高峰,这时候期,皮肤潮红而炽热、呼吸心跳加快加强、出汗等。
(4)体温下落期本期特点是散热进程占优势,产热减少,散热仍处于较高水平,病人体表皮肤血管扩大,大量出汗,散热加强,因而体温开始下落,产热和散热终究恢复正常的相对平衡状态。在体温下落时,由于大量出汗,丧失大量的体液,因此对高热小儿在使用退热药时,必须慎重,以防造成虚脱及其他并发症。
发热是怎样缘由引发的呢?有些家长常常会问是否是孩子饮食发热?
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如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作用于机体,产生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源进入大脑,并作用于体温调理中枢,内生致热原好像一壶酒,体温调理中枢喝了这壶酒以后误以为“现在体温低,需要升高温度”,便叫来发热中枢介质:你去把调定点调高,因而体温上升,身体就发热了。
临床上大部分小儿发热是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引发的,而病毒感染又是最常见的缘由。
发热不是1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临床症状。发热的高度并不能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家长常常会问,孩子这么烧会不会烧成脑炎,烧成肺炎?实际上,脑炎是需要感染乙脑病毒等脑炎病毒才会罹患的,肺炎也需要感染如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原体才会引发肺炎。肺炎发热并不比一些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那是不是有高热症状的上呼吸道感染就比肺炎病情严重呢?明显答案是否定的!
发热其实是机体一种免疫反应,家长们有所不知,这类反应对身体是有好处的。机体炎症反应中的组成部分,在抗感染方面起一定作用,在体温oC时,白细胞吞噬功能最强,并杀灭大部分细菌。中性粒细胞制造更多的过氧化离子,更具活性的干扰素。细菌和病毒的复制直接遭到抑制。
固然发热也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发热使代谢率增加,氧耗增加,二氧化碳产生增加,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需求增加(由其对休克或心肺异常的儿童则是个问题),使孩子感觉很不舒服,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高热惊厥,不过这也是有个体差异,出现惊厥也是极少部份的,不是每一个高热的孩子都会出现惊厥。
那高热会不会烧坏头脑呢?家长常常都有这样的耽忧,事实上小于41℃的发热都不会伤害大脑,就算出现惊厥,一般良性惊厥不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发热亦不可藐视,特别有以下情况者,家长要特别注意了,医院诊疗。
1、发热伴皮疹:如果高热天出红色斑丘疹,双侧颊粘膜可见白色白点,这有可能是麻疹(四川俗语:出麻子);如果高热天热退后出现红色斑丘疹,有可能是幼儿急症;如果发热伴口腔粘膜、手掌、足掌皮肤出现乳白色疱疹,有可能是手足口病;如果发热伴弥漫性红斑,同时舌头像草莓一样(杨梅舌)有可能是猩红热。
2、发热伴咳嗽、气促,可能是支气管肺炎,伴声嘶、喉鸣、犬吠样咳嗽,可能有急性喉炎;伴明显吼喘、双肺哮鸣音,可能是毛细支气管炎。
3.发热伴呕吐、解脓血便、精神差,大便可查见大量白血病,脓细胞,可能是急性细菌性痢疾;伴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可能是急性阑尾炎;伴大量呕吐、腹泻、少尿,可能是脱水热,伴腹部包块、解果酱样大便,可能是肠套叠。
4.发热伴精神差、嗜睡、昏迷、抽搐、头疼、喷射性呕吐,可能是脑炎或是脑膜炎。
5.发热伴尿频、尿急、血尿、尿痛,可能是尿路感染。
6.发热伴游走性关节炎,可能有风湿热。
6.发热超过5天,可能是川崎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腺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
7.新生儿发热,新生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全,体温容易遭到环境的影响,比如过度包裹可能使体温升高。但新生儿发热常常又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的表现之一,所以不能忽视。
一般单纯以发热为表现,无其他系统症状,精神状态良好,体温小于38.5℃,可以先进行物理降温,怎样物理降温呢?
1.减少所穿的衣物,新生儿、小婴儿松开包被。
2.头枕冰袋或冷湿敷法:用冰袋应注意局部勿冻伤;最好冰袋外面用布包裹;注意冰袋有没有漏水。湿敷是将小毛巾在冰块盆内浸湿,拧毛巾至不滴水为适度,放在前额,适时更换,共分钟。注意冰敷不能用于全身皮肤,由于冰敷可使毛孔收缩,散热减少,体温反而上升。
3.温水擦拭:即用温水毛巾擦拭全身。这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合适所有发热的儿童。水的温度℃比较适合,每次擦拭的时间10分钟以上。擦拭的重点部位在有大动脉、大静脉走行的地方,如:颈部,腋下,肘窝,腹股沟等。
4.温水浴:水温约比发热儿童体温低℃,每次分钟。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发热就不能洗澡,其实,恰恰相反,给孩子洗个温水澡,可以帮助孩子降温。温水浴合适所有发热的孩子。
注意有些家长还在用酒精擦拭退热,目前这类针对儿童退热的物理降温方式已废弃了,由于孩子皮肤柔嫩,酒精可能致使皮肤过敏,皮肤吸收乃至可引发酒精中毒。
如果孩子年龄大于3个月,体温大于38.5℃,孩子感觉明显不适,对以往有热性惊厥的儿童,体温大于等于38.0℃时建议采取退热药物医治。
经常使用的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
这两种药物的用量分别为对乙酰氨基酚lO-15mg/kg/次口服,两次服药间隔时间小时,布洛芬5-lOmg/kg/次口服,两次服药间隔小时,注意布洛芬用于6个月以上的患儿,3个月以下的患儿也不建议运用药物退热,使用物理降温更加安全。
对经常使用的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比如图片显示的是剂型是:30ml:3.0g,1ml相当于mg,用量就是0.1ml-0.15ml/KG体重,如果孩子是10KG重,就可以用到1..5ml.
对严重持续性高热可以采取退热药物交替使用的方法,如先用布洛芬5mg/kg,4小时后用对乙酰氨基酚12.5mg/kg,或用对乙酰氨基酚12.5mg/kg,4小时后用布洛芬5mg/kg,每4小时交替使用,儿童退热要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与、尼美舒利等解热镇痛药。
多数孩子运用口服退热药物便可退热,服药后要鼓励孩子少许屡次饮水,监测体温变化。
一般退热药物疗效延续几个小时,药效过后可以再次发热,如体温再次升高到38.5℃,可以再次服用退热药。但是当距离上次服用退热药时间不足4小时时,不要再次口服退热药,这时候要采取积极的物理降温的方法退热。
有些家长毛病的以为,发热就要输液,发热到底要不要输液?其实输液并不能退热,输液只是补充体内水份,一般来说,对病毒感染引发的上呼吸道感染,不斟酌输液,而严重的细菌感染,严重的呕吐、腹泻引发脱水,是需要输液的。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要求输液的家长一般对发热缺少正确的认识,或是对孩子发热存在恐惧心理,或是对反复发热的护理缺少耐心,或是想要吹糠见米的效果,却不知“是药三分毒”,液体里有很多的微粒,一旦进入人体是不能清除的,过度输液只会让孩子不能取得自己的免疫力,对药物产生依赖。在此希望愈来愈多的家长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这也是笔者开办此
治白癜风偏方白癜风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