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干货丨神内这些名词解释你都背了吗

元旦快乐!

大家在等初试成绩的时候别闲着呀,

唐唐为大家整理了神内复试的名词解释~

一共个,

认真背吧孩子们~

1.运动性失语(Broca失语)以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特点,听理解相对较好,呈非流利型口语。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SYNDROME):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深感觉消失,精细触觉障碍,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双侧触觉保留。由于后角细胞发出的纤维先在同侧上升2-3个节段后再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故对侧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平面较脊髓损害节段水平低。

3.肌力:即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根据肌力的情况,一般均将肌力分为以下六级:0级完全瘫痪,不能作任何自由运动。Ⅰ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Ⅱ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Ⅲ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Ⅳ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Ⅴ级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4.感觉性失语(Wernicke失语)病人听理解障碍突出,表现为语量多,发音清晰,语调正确,短语长短正确,但缺乏实质词。病人常答非所问,虽滔滔不绝地说,却与检查者的提问毫无关系。病变位于优势半球Wernicke区(颞上回后部)。

5.有意识障碍的运动和言语抑制称为昏睡或昏迷。

6.横惯性脊髓损伤:是指损伤脊髓平面以下的各种功能丧失。

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伴有局灶症状的短暂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消失。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缺血导致的相应区域一过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min内完全恢复,但常有反复发作。超过2h长一流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影像学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

8.wallenberg综合征:本综合征又称为延髓外侧综合征(lateralmedullary综合征),系Wallenberg于年首先报导,系椎动脉阻塞,狭窄或小脑后下动脉阻塞引起的临床症状。

9.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梗死灶中心区周围存在一个缺血边缘区,神经元处于电衰竭状态。即为缺血半暗带。

10.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TGA),是指病人短期内突然不能接受新的信息,而保留远期记忆,常在24小时内缓解的一种综合征。

11.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12.Horner综合症: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

13.如脊髓病变位于T9-11,可致下部腹直肌无力,患者在仰卧位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被上部腹直肌牵拉而向上移动称比弗(Beevor)征。

14.贝尔(Bell)征:即叫眼睑闭合不全的病人用力闭眼,则眼球转动向上方,露出白色巩膜。不是所有的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都有贝尔(Bell)征。

15.“扳机点”亦称“触发点”,常位于上下唇、鼻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即为三叉神经痛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敏感区,轻触或刺激扳机点可激发疼痛发作。

16.疼痛性眼肌麻痹(painfulophthalmoplegiasyndrome)亦称为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种可以缓解和复发的一侧性ⅢⅣ、Ⅵ脑神经之一或同时受累,而造成眼肌麻痹,并伴有眼眶部疼痛的一组症状群。

17.Fisher综合征是以眼肌麻痹、共济失调、深反射消失为3大主征的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儿童病例较罕见。本征病因不明,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亦有报告脑脊液风疹病毒抗体滴度高达l:,也可能与昆虫叮咬有关。

18.癫痫持续状态:指凡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而间歇期意识无好转超过30分钟者。

19.Todd’s瘫痪是一种发生在癫痫患者身上的神经系统的异常,即是在癫痫发生出现的短暂瘫痪。该瘫痪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的,但通常只发生在身体的一侧。

20.Jackson运动性发作:运动性癫痫是癫痫局限性发作中单纯部分性发作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由大脑器质性病变引起。主要表现为身体某一部位或一侧肢体抽搐,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自行终止,不伴有意识障碍,常见于脑外伤。

21.帕金森病患者长期应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后出现的药效波动现象。就是说一天当中,患者的症状在突然缓解(开期)与加重(关期)之间波动,可反复迅速交替出现多次。这种变化速度非常快,且不可预测,如同电源开关一样。临床上形象地称这种生理现象为开关现象。

22.肌强直是由于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高,促动肌及拮抗肌的肌张力都有增高。在关节作被动运动时,增高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而感有均匀的阻力,称为“铅管样强直”。如患者合并有震颤,则在伸屈肢体时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上出现断续的停顿,如齿轮在转动一样,称为“齿轮样强直”。

23.Wilson病:即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椎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F环。

24.典型的低头曲颈触电样征(Lhermitte’s征):多发性硬化患者被动屈颈时会诱导刺痛感或触电样感觉,从颈部放射至背部甚至到下肢的放射性触电感。

25.重症肌无力危象:指肌无力症状突然加重,出现呼吸肌、吞咽肌进行性无力或麻痹,而危及生命者。

26.福斯特肯尼迪综合症:额叶底面肿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感觉;是作用于各个感受器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分两大类;特殊感觉和一般感觉。

27.去皮质综合症:多见于因双侧大脑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损害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存。

28.无动性缄默症:又称睁眼昏迷,由脑干上部和丘脑的网状激活系统受损引起,此时大脑半球及其传出通路无病变。

29.植物状态:是指大脑半球严重受损而脑干功能相对保留的一种状态。

30.闭锁综合症:又称去传出状态,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双侧锥体束均受累。

31.Broca失语:又称表达性失语或运动型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

32.Wernicke失语:又称听觉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由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

33.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也称痉挛性瘫痪,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即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及其发出的下行纤维病变所致。

34.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又称弛缓性瘫痪,指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以及它们的轴突组成的前根、神经丛及其周围神经受损所致。

35.“折刀”现象:由于肌张力的增高,患肢被外力牵拉伸展时,开始时出现抵抗,当牵拉持续到一定程度时,抵抗突然消失,患肢被迅速牵拉伸展,称之为折刀现象。

36.巴宾斯基征:是经典的病理反射,提示锥体束受损。检查方法同拓反射,阳性反应为拇指背屈,可伴其他足趾扇形展开。

37.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通常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

38.偏头痛:是临床常见原发性头痛,其特征是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39.丛集性头痛:是较少见的一侧眼眶周围发作性剧烈头痛,才继续15分钟到3小时,发作从隔天1次至每日8此。具有反复密集发作的特点,但始终为单侧头痛,常伴有同侧结膜充血流泪流涕前额和面部出汗和horner征等。

40.Tolosa——hunt综合症:为阵发性眼球后及眶周围的顽固性头痛刺痛或撕裂样疼痛,伴随动眼,滑车和展神经麻痹,眼肌麻痹可与疼痛同时出现或两周后出现。

41.脑血管疾病CVD: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脑血管病变。其中,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脑血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症或称急性脑血管病事件。

4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一般持续10-20分钟。

43.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44.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液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功能障碍,约占脑梗死的15%--20%。

45.腔隙性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最终管腔闭塞,导致缺血性微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的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形成空腔’。

46.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47.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依照那个临床综合征。

48.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损害神经组合的疾病。

49.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系列以上下运动神经元改变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50.阿尔茨海默病AD: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是老年痴呆的最常见类型。

51.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CNS感染性疾病,又称为急性坏死性脑炎。

52.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头痛和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

53.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脊膜炎症,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化脓性感染。

54.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

55.多发性硬化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病。

56.运动障碍性疾病:是一组以随意运动迟缓,不自主运动,肌张力异常和姿势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大多与基底节病变有关。

57.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

58.开关现象:指症状在突然缓解和突然加重之间波动。

59.小舞蹈病:是风湿热在神经系统的主要表现,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表现为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降低,肌力减退和精神症状。

60.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

61.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症,临床特点有发作性,短暂性和重复性刻板性的特点。

62.症状性癫痫,由各种明确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损伤或功能异常所致。

63.部分性发作:是指源于大脑半球局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包括单纯部分性,复杂部分性,部分性继发全面性发作三类。

64.癫痫持续状态(se):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持续发作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

65.急性脊髓炎:是指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惯性脊髓炎性病变,又称急性横惯性脊髓炎。

66.脊髓压迫症:是一组椎管内或椎骨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脊髓受压综合症,随病变发展出现脊髓半切综合征和横惯性损害及椎管梗阻,脊神经根和血管科不同程度受累。

67.三叉神经痛: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简称,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痛。

68.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周围面瘫。

69.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常累计脑神经。

70.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一组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疾病,呈慢性进展或复发性病程。

71.神经-肌肉接头疾病:指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重症肌无力和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症。

72.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73.进行星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肉无力和萎缩,无感觉障碍。

74.重症肌无力危象:指在某种因素作用下突然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须紧急抢救。

75.腔隙状态:是腔隙性梗死反复发作引起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累及双侧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出现严重精神障碍、认知功能下降、假性球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症和尿便失禁等。

76.三偏综合征:内囊损害时,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双眼同向偏盲,简称三偏综合征,常见于脑血管病时。

77.交叉性瘫痪:即同侧颅神经周围性瘫痪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是脑干损害的特征性表现。 

78.脊髓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损害时,病人出现双下肢软瘫,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引不出,小便潴留,称为脊髓休克。

79.癫痫持续状态: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癫痫强直一阵挛发作(GTCS)若在短期内频聚发生,以致发作间隙中意识持续昏迷者。

80.放射性疼痛: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病变刺激时,疼痛不仅发生于刺激局部,且可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称为放射性疼痛。

81.感觉性失语(Wernicke失语):病变部位在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听觉语言中枢(Wernicke区)。患者口语理解障碍严重,对别人和自己的话语不理解,或者能理解个别词及短语,发音清晰,说话滔滔不绝,但用词错乱,呈典型的流利型语言。不能对他人的提问或指令作出正确反应,可伴不同程度的失读失写症及复述障碍。

82.比弗综合征:胸8-胸11间病变时表现为腹直肌下半部无力,而腹直肌上半部正常;令患者仰卧,检查者以手按压患者前额,患者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向上移动。(胸髓T3-T12)

83.放射性疼痛:中枢神经、神经根或神经干刺激性病变时,疼痛不仅位于病变局部,而且可扩散到受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如神经根肿瘤或椎间盘突出的压迫发生的放射性疼痛。

84.闭锁综合征(locked-insyndrome):病变部位为脑桥基底部、双侧锥体束和皮质脑干束均受累。患者意识清醒,因运动传出通路几乎完全受损而呈失运动状态,眼球不能向两侧转动,不能张口,四肢瘫痪,不能言语,仅能以瞬目和眼球垂直运动与周围联系。

85.Bell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为面神经管中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 

86."马鞍回避"现象:髓外病变感觉障碍自下肢远端向上发展至受压节段;髓内病变早期出现病变节段支配区分离性感觉障碍,累及脊髓丘脑束时感觉障碍自病变节段向下发展,鞍区(S3-5)感觉保留至最后受累,称为“马鞍回避”。

87.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维生素B12缺乏症):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以脊髓后索和侧索,可以伴随周围神经以及脑损害。临床表现为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及痉挛性截瘫,部分患者出现周围神经以及脑病变等。多数伴随有大细胞性贫血。

88.脑分水岭梗塞(边缘带梗死Borderzoneinfarcts):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动脉)供血区之间边缘带局限性缺血造成梗塞,主要发生在半球的表浅部位。梗塞部位见于:大脑皮质大动脉供血之间,皮质动脉与深穿支动脉供血之间,基底节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脑组织。

89.Wil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由于铜在体内过度沉积,尤其是脑、肝和角膜而引起相应的症状。临床特点为青少年期起病,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损害表现、精神症状、肝硬化和角膜色素环(K-F环)。 

90.烟雾病(Moyamoya病或脑底异常血管网):由于双侧颈内动脉远端、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脑底大量小血管形成侧支循环。

91.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典型的症状不超过1h,最多不超过24h,且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依据。

92.Romberg征(昂伯征):嘱受检者站立且双足并拢,向前伸直双手,睁眼后闭眼,观察比较其睁、闭眼的姿势平衡。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表现为睁眼尚能保持姿势,而闭眼后出现站立不稳,甚至突然跌倒,即昂伯征。

93.癫痫(epilepsy):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通常为刻板性的脑功能失调综合征。根据病变神经元部位及放电扩散范围,功能失常可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行为、自主神经等不同障碍或兼有之。

94.铅管样强直:当锥体外系病变时,伸肌和屈肌张力均增高,向各方向活动所遇阻力一致,不伴有震颤时,称铅管样僵直。

95.HornerSyndrome(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的压迫和破坏,引起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局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和节后障碍的损害。

96.HuntSyndrome(膝状神经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周围性面瘫,伴同侧耳部剧痛,耳鼓膜与耳壳后部疱疹,可伴听力和平衡障碍。

97.角膜反射弧:是由角膜、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两侧面神经核、面神经和眼轮匝肌构成。

98.ToddParalysis(托德瘫痪):是癫痫的单纯部分性发作中的局灶性运动发作的表现之一,身体某一局部发生不自主的抽动,大多见于一侧眼睑,口角,手或足趾,也可涉及一侧面部或肢体。严重者发作部位可遗留暂时性肢体瘫痪。

99.QueckenstedtTest(奎肯试验、压颈试验):即压迫颈部观察脑脊液的压力变化。压颈试验前应先做压腹实验,用掌根深压腹部,CSF压力迅速上升,解除压迫后压力迅速下降,说明穿刺针头确实在椎管内。压颈试验有指压法和压力计法,前者是用手指压迫颈静脉10~15秒后放松,观察CSF压力的变化。压力计法是将血压计气带轻缚于患者颈部,测定初压后,可迅速充气至20mmHg、40mmHg、60mmHg,记录CSF压力变化直至压力不再上升为止,然后迅速放气,记录CSF的压力至不再下降为止。

.CSF常规、生化检查的正常值:压力正常值0.~1.kpa(侧卧),性状:无色透明,无红细胞,白细胞0~50万个每升,蛋白质0.15g~0.45g每升,糖2.5~4.4mmol/L,氯化物~mmol/L。

.EP持续状态:传统定义为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min以上,或两次及以上癫痫发作间期意识未完全恢复。现代观点认为一次癫痫发作时间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发作间期患者的意识状态不能恢复到基线水平。

.AlzheimersDisease(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症的最常见原因。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但无意识障碍。

.吉兰-巴雷(GBS)综合征:又叫急性炎症性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AIDP。是一组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病理改变为周围神经炎性脱髓鞘,临床表现为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的自身免疫病。

.Lambert-Eatonsyndrom(肌无力综合征):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该病特点是肢体近端肌群进行性无力和易疲劳,患肌短时间内反复收缩肌无力症状减轻,持续收缩后呈病态疲劳。

.Fisher综合症(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深反射消失综合征):是GBS综合征的一种少见变型。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小脑性共注济失调、腱反射消失。

.Fisher综合征: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三联征,伴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syndrome):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颤(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

.Hornor综合征: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

.闭锁综合征:基底动脉的脑桥支闭塞致双侧脑桥基底部梗死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体征。①主要见于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患者大脑半球和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②意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出现双侧中枢性瘫痪;③只能眼球上下运动,眼球水平运动障碍,不能讲话;④双侧面瘫,舌、咽、构音及舌咽运动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常被误认为昏迷。

.Broca失语:又称为运动性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Broca区)病变引起,临床变现以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谈话为非流利型、电报式语言,理解正常,找词发音困难。

.Wrinkle失语:又称为感觉性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Wrinkle区)病变引起,临床表现为严重听理解障碍,患者听力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讲的话。口语表达为流利型,语量增多,发音和语调正常,但言语内柔混乱割裂,缺乏实质词或有意义的语句。

.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全面性或部分性发作在短时间内频繁发生,全面性发作在两次发作之间神经功能没有恢复到正常基线,或单次发作超过这种发作类型大多数患者平均持续时间.

治疗原则:保持稳定的生命体征和进行心肺功能支持;终止呈持续状态的癫痫发作,减轻癫痫发作对脑部神经元的损害;寻找并可能根除病因及诱因;处理并发症。

复试看过来!

想知道自己的目标院校复试考哪些内容吗?

面试之前到底该准备什么吗?

快加入唐唐的弟子班~

唐唐北医名师团队会拽着大家上岸的!

加西西老师咨询哟~

悄悄告诉大家,找西西老师报名的话,海报上的折扣还在哦~

而且!!!!未取得复试资格是全额退费的!

更多西综考研资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htqc.com/zjjs/124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