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的季节,关于乙脑我们到底应该知道哪些知识呢?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encephalitis),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发生于夏秋季,儿童多见。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征为主要特征。
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即可灭活。对各种消毒剂都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
流行病学
01
传染源
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其中猪(特别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在流行期间,幼猪的感染率%,马90%以上,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病毒血症期5天)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02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现已被证实者为库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种。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被感染的候鸟、蝙蝠等亦是乙脑病毒越冬宿主。
03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免疫力持久,多为隐性感染1:~。10岁以下(2~6岁)儿童多见(80%)。目前由于儿童预防接种的普及,乙脑已由传统的儿童传染病转向成年、甚至老年人。04
流行病学特征
有严格季节性,80%~90%病例集中于7、8、9月和较强的地区性(亚洲为主)。本病集中发病少,呈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很少有多人同时发病者。临床表现
潜伏期10~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1
初期
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患者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2
极期
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直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病变(尤其是脑干)、缺氧、脑水肿、脑疝、颅内高压、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
3
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患者仍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患者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4
后遗症期
少数重症患者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为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痫等,如予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发生于7、8、9三个月;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近年老年人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2临床特点:临床出现脑炎症状: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昏迷、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阳性,可引出病理反射。
预防措施
健康教育
将预防乙脑的知识教给群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提高群众对疫苗接种、防蚊灭蚊对预防乙脑重要性的认识。
免疫接种
接种乙脑疫苗以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所有适龄健康儿童均应按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及时接种乙脑疫苗。。
灭蚊防蚊
灭蚊要强调一个早字,最好在人间乙脑流行前1~2个月开展一次群众性的灭蚊活动,在农村重点是消灭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的蚊虫。夜间睡觉防止蚊虫叮咬可用蚊帐,驱蚊剂等,提倡不露宿。黄昏户外活动应避免蚊虫叮咬。搞好环境卫生,翻缸倒罐,清除积水,填平洼地等,及时消灭蚊虫滋生地,早期彻底消灭幼蚊。流行季节宜用蚊帐、蚊香、纱窗等驱蚊、防蚊措施。采取灭蚊措施后,可以降低乙脑发病率。对家庭来讲,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防蚊灭蚊手段,是一种有效的预防乙脑的方法。
校徽:书香校园里孕育幸福少年
校训:向上向善向美
校风:和谐进取务实创新
教风:敬业爱生博学儒雅
学风:健康乐学灵动多彩
办学宗旨: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温暖你,陪伴你,六小与你一直在一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