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目前动物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

???点击上方「硕腾猪业」可   年6月加拿大Haroling教授报告,目前人类己发现多种动物病原体,其中有约种存在于家畜之中,在这约种病原体中有40%的病原体为人畜共患病,在这40%的人畜共患病中病毒病占18%;有约种病原体存在于家养的食肉动物(主要是犬与猫)之中,在这约种病原体中有70%的病原体为人畜共患病,在这的人畜共患病中病毒病占11%。近30年来,先后发现了新的人类病原体约90种,大约每4个月发现1种,每年约发现3种,其中有60%新发现的病原体为病毒,在这些新发现的病毒中有80%的病毒为RNA病毒。目前人类发生的传染病病原体来自动物传染的比例已由过去的68%上升到现在的73%,应引起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动物疫病在许多养殖场常年不断发生,有的地区甚至暴发流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新病不断地出现,老病又复发,防疫形势十分严峻。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不仅严重危害着畜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而且威胁着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本文就目前动物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与防控对策,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同仁参考。

目前动物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

人口增长、动物饲养数量增加及贸易流动加快对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影响

  世界人口的增长(-年世界人口数量从37亿暴增至70亿,预计年将增至96亿,年突破亿)、动物饲养数量的增多、贸易与旅游业全球化,致使人口与动物及动物产品流动加快,大幅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动物及其产品的交易。一旦检疫不严,可通过动物引种及其畜产品的交易带入隐性感染的种群及传染源,造成动物疫病大面积、远距离地跨界传播,在新的养殖场和地区引起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年国际兽医局(OIE)公布的跨界传播疾病目录包括8种多品种动物疾病,它们是炭疽、狂犬病、布鲁氏菌病、口蹄疫、伪狂犬病、乙型脑炎、水疱性口炎和旋毛虫病。其中如亚洲1型口蹄疫已传播到欧洲;南非2型口蹄疫已传播到英国和亚洲;C型口蹄疫已传播到菲律宾;泛亚2型O型口蹄疫已传播到英国,致使口蹄疫呈现全球化流行趋势。非洲猪瘟已传播到俄罗斯,截至年5月,俄罗斯共报告非洲猪瘟疫情起,涉及家养猪和野猪40多万头,死亡头。77%的病例发生于散养户和小规模养猪场,目前疫情仍局限于俄罗斯欧洲部分地区。白俄罗斯、波兰、立陶宛和乌克兰等国家也有疫情。对我国养猪业构成一定的威胁。

  世界人口增长、密度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增多,以及动物饲养数量的增加和高度集约化养殖,流动加快等,有利于病原在物种间相互传播,从而演化成宿主特异性病原,易引起新的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

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迫使野生动物发生变迁导致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世界各地大搞城镇化,使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土地开发利用、砍伐森林、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筑路采矿等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使许多野生动物和媒介昆虫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人类又大肆捕杀野生动物(野猪、牦牛、熊、狼、虎、獐、豹、猴、蛇、果子狸等)当作美食食用,迫使大量的野生动物和媒介昆虫发生变迁。据年绿色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报告,-年40年间,地球人口数量翻番,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了一半多,陆地和海洋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了39%,淡水动物的数量锐减了76%。人类捕捉野生动物的数量超过了动物的孕育速度,人类砍伐森林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树木生长的速度。这些野生动物在自然界中是病原体最大的天然储藏库,携带众多病原体,正常的条件下一般不发生疫病或呈亚临床感染,形成自然疫源地状态。当环境发生改变造成变迁时会将其携带的病原体或形成自然疫源性疫病传给人类和其他动物,导致疫病在新的地区传播与流行。如SARS、埃博拉病毒、森林脑炎、黄热病、登革热、狂犬病、伪狂犬病、西部脑炎、东方脑炎、Q热、裂谷热、布鲁氏菌病、衣原体病、乙型脑炎、尼帕病毒感染、口蹄疫、炭疽、李氏杆菌病、鼠疫、鹦鹉热、斑点热、莱姆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疫病(包括复发的老疫病与新发的疫病)。近年来,军事医学科学院涂长春研究员课题组从我国云南地区的蝙蝠体内检测出新型的SARS样冠状病毒、新型的蝙蝠肝炎病毒、2种新型的蝙蝠轮状病毒,并新发现57种哺乳动物病毒。蝙蝠是自然界携带病毒最多的野生动物,目前已发现其携带有多种病原,如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病毒、圆环病毒2型、博卡病毒、星状病毒等。这些通过野生动物与媒介昆虫传播的疫病中包括多种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和家养的动物已构成重大威胁,应引起高度重视。

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人类、各种动植物、微生物等构成具有特定组成的生物群体,他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长期共存,并和无机体(如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组合成一个唯一的生态系统,当这个生态系统被某些因素打破之后,会造成人类与自然界的不协调发展。当今世界气候变暖、森林覆盖面积大幅减少、植被发生改变、水土与空气的污染等,使人类和动植物、微生物等适宜的生存条件发生了改变,必然会影响到自然疫源地与疫情发生变化,而导致疫病传播不断,常年流行。比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后,给一些病原微生物及吸血昆虫的生长与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野生动物及其媒介中间宿主有利于在野外环境中存活和繁殖;还能导致鸟类和蚊虫迁徙,鼠类大量繁殖成灾等。这些野生动物和吸血昆虫携带许多病原体,他们迁徙到哪里就会把病原体传播到哪里,在新的地区引起疫病的发生与流行。比如候鸟是流动的“病毒库”,可远距离(跨洲传播)地传播禽流感;蝙蝠是病毒的自然宿主,可传播SARS-COV、尼帕(Nipan)病毒和亨得拉(Viemci-ra)病毒等。鼠类种属达数百种,可传播50多种人畜共患病,如森林脑炎、汉坦病毒病、鼠疫、出血热、炭疽、狂犬病、伪狂犬病、口蹄疫、猪瘟、流行性腹泻、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猪肺疫、猪丹毒、沙门氏菌病、李氏杆菌病、土拉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等。森林被破坏后,老虎、狼、狐、蛇、猴、野牛、野犬、野猫、熊、貂等野生动物常侵犯居民区,危害人们的安全,传播多种疫病,构成重大威胁,应引起高度   报道较为少见。近期在猪病的临床诊断中遇见的肥育猪伪狂犬病病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相对以往伪狂犬病的发病特点和流行形式有了明显变化。这与蒋新华等()报道的江西部分地区已经出现较多类似病例,造成生长肥育猪死亡,且有进一步流行的趋势相一致。至于导致肥育猪出现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毒株是否发生了变异,有待进一步研究。赵鸿远等()报道变异株已成为我国主要流行的病毒株,而且变异株均在gE蛋白的第48位和第位各存在1个天冬氨酸的插入;该插入突变可以作为鉴定PRV变异株的分子特征,其生物学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此外,Yu等也发现,年北京、山东及河北分离的PRV株在gE蛋白这两个位点附近也各存在1个氨基酸的插入。

微生物的进化、变异与基因重组,引发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自然界中一些微生物(病毒与细菌等)受到外界环境中不利因素的作用下,或在人工使用疫苗接种的压力下,或在抗菌药物的强大作用下,微生物不得不通过基因突变与重组以产生新的毒株或“超级耐药菌株”等形式来适应环境的演变以保存自己生存下来;或者原本没有致病性的微生物增加了可以致病的毒力基因;或者变成一个新的病原体,甚至毒力更强大、传染性更强。比如新型的冠状病毒SARS-COV就是这样一个新的病原体。禽流感病毒可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组,引起——人类流感大流行,造成大量死亡。猪蓝耳病病毒发生变异后,产生了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株,年引发全国猪蓝耳病暴发流行,造成重大的损失。猪大肠杆菌已检测出46种新的血清型,毒力、致病力增强,对24种抗生素都有耐药性,基本上是“超级细菌”。流行性腹泻病毒的纤突蛋白编码基因(spike基因)中出现缺失、插入和突变,形成了一个新的流行毒株,引起仔猪大批腹泻,连续3年在全国许多猪场暴发流行,损失十分严重。年以来我国新分离的猪伪狂犬病流行毒株,其gE基因第48位和第—位各有1个天冬氨酸的插入,导致伪狂犬病病毒抗原性发生变化,造成现有的伪狂犬病疫苗对当前流行毒株不能完全保护。

养殖环境的污染对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影响

  当前引起猪只发生疫病的因素很多,除了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的存在造成威胁之外,其他因素主要是化学性因素和放射性因素。而猪场猪群接触到的化学物质和放射物质主要来自猪场环境的污染,比如饲料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与土壤污染等。饲料污染对猪只造成危害的主要是发霉变质饲料中的各种霉菌毒素与重金属等。猪场水的污染主要来自猪体排出的粪尿。从猪场的污染水中和环境中已分离出猪的肠道病毒、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另外还分离到许多致病性细菌,检出各种寄生虫虫卵等。这些病原体通过污染水侵透过土壤1.5米后仍可能存活,可见猪场的污染水与污染的土壤常常是疾病的传染源。养猪生产中产生的氨气、硫化氢、吲哚、酚、粪臭素、甲烷和硫酸类等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对猪只眼、鼻、口、皮肤及呼吸系统产生强烈的刺激,而引发呼吸道病及其他疾病,对人与猪只的健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环境中的许多病原微生物可附着于污染空气中的尘埃,形成凝集性气溶胶,可经呼吸道感染,传播多种传染病,导致疫病在猪场流行。由此可见,养殖场环境的污染对疫病的发生与传播有重要影响。

免疫抑制对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影响

  引起动物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养猪场存在多种病原微生物、各种毒素、饲养环境的污染、天气变化异常,以及各种应激因素等共同作用而引发的。免疫抑制发生后,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免疫应答功能出现紊乱,非特异性免疫力低下,抗病力下降,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对病原体的侵入高度易感,导致疫病常年不断,甚至暴发流行。

霉菌毒素中毒对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影响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霉菌毒素有多种,对动物危害最严重的有8种,它们是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伏马毒素及麦角毒素等。霉菌毒素除了对动物的肝、肾、肺、胸腺、骨髓、淋巴结及生殖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引起器官细胞变性、坏死、出血、增生,抑制这些器官细胞蛋白的合成和DNA的复制,诱发动物生殖机能障碍,对脑神经机能造成损伤之外,还具有致癌、致突变与致畸形等作用。同时毒素对免疫系统也有损害作用,导致机体免疫抑制,因为毒素能溶解淋巴细胞,降低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功能受到抑制,抗体产生少,诱导免疫麻痹和免疫耐受,致使动物机体免疫应答低下,造成疫苗免疫接种失败。由于动物机体在霉菌毒素的作用下,其非特异性免疫力与特异性免疫力同时低下,机体抗病力不足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极易引起各种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滥用抗生素与疫苗对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影响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国和消费国,每年生产抗生素约21万吨,其中有一半以上用于畜牧业生产。兽医临床上滥用抗生素对动物机体本身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为有的抗生素长期滥用对动物的肝、肾、肺、肠道及神经系统等都会产生损害作用;有的抗生素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有抑制作用,明显降低动物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使动物机体抗病力低下,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引起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同时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造成多重耐药性毒株与菌株的产生,以及“超级细菌”的出现,致使病毒不断地发生变异及基因重组;细菌产生新的血清型,造成病原体毒力和致病力增强,必然会增加病原体引发动物疫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大量使用抗生素对动物机体内的益生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使动物体内菌群失调、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某些条件性致病菌乘机繁殖,从而引发动物机体二重感染。抗生素与化学合成的驱虫药长期滥用还会造成动物体内药物残留,影响动物健康生长,而且通过食用畜产品危害人类的健康。

  不少养殖场接种疫苗时不按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接种疫苗的种类与次数越来越多,并盲目地任意增加或减少疫苗的使用剂量,结果造成免疫失败,导致动物疫病在养殖场发生与流行。接种的疫苗种类过多、超剂量接种疫苗不仅造成疫苗的浪费,而且导致动物机体产生免疫麻痹与免疫耐受,影响抗体的产生。减少疫苗的接种剂量,会因抗原量不足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造成疫苗免疫失败,最终使动物不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而且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强,造成动物疫病在养殖场常年发生,甚至暴发流行。

  养殖场科学的饲养管理水平与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如何?这也是诱发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原因,千万不能忽视。

◆◆◆◆◆◆◆◆◆◆◆◆◆◆◆◆◆◆◆◆◆◆◆◆◆◆◆◆◆◆◆◆◆

来源/中国养猪第一网

作者/万遂如(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

A座15楼舜元企业发展大厦上海市江苏路号健康动物,健康你我专业硕腾猪业-传真:-22161邮箱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共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htqc.com/zz/65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