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您救救啊,我得绝症了!”4月13日上午,医院皮肤科刚开诊,一对忧心忡忡的中年夫妇就冲进诊室,“慢慢讲,到底是怎么回事。”医生等他们平静些,仔细地问。
皮肤科,一天来了两位患“黑色素瘤”病人“4天前,发现大腿后面有一颗芝麻大小的黑点,今天变黑豆大小了,觉得是不是得了人们常说的皮肤癌啊!黑色素瘤啊!”男子两眼泪汪汪地说。
“网上查过了,黑色瘤蛮难治的,先给我老公做个病理切片吧。”妻子眼睛红红地补充道。
黑色素瘤不可能长这么快,再说也不像瘤,患者说的“黑豆”倒像虫子附吸在皮肤上。
护士商丹英在给李先生作消毒皮肤时,“奇迹”出现了:“黑豆”动了,然后它啵啵啵爬了起来,医生仔细看后当即说是蜱虫。夫妻俩乐开了花,原来,一周前,李先生夫妻俩去云南旅游,不小心被蜱虫引上了身。
无独有偶,当天下午,诊室一位中年王姓患者又慌慌张张冲进来,说脖子与臀部可能长了黑色瘤,求赶快医治。他告诉医生,清明时去上坟,曾到周围小树林转转。
有了上午的经验,了解到王先生最近的活动情况,医生护士已经心里有数。当护士商丹英利索地从王先生颈部及臀部取下两只鲜活蜱虫,王先生顿时如释重负。
今年第一波蜱咬来了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陶小华介绍,多数种类的蜱一般有两个高峰活动期,主峰常在6~7月,次峰约在8~9月间。在炎热地区有些种类在秋、冬、春季活动。
可以说,杭州今年第一波蜱咬来了。
一些被蜱虫叮咬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血小板减少、脏器衰竭等严重症状,如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会危及生命。
陶小华提醒,如果发现身上有蜱虫叮咬最好这样做:切勿自行取出,医院取出。医生会在伤口周围消毒、在打麻醉在伤口上麻醉蜱、等蜱完全麻醉再用捻子轻松夹出。
一旦蜱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蜱虫容易将头留着皮肤内,继续感染,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一、蜱的特点
蜱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
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
二、蜱的分布
国内各省(区、市)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蜱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因蜱种不同而异。
三、蜱的危害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
蜱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
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蜱传疾病极少见人传人现象,但是,接触含有较大量病原的血液或分泌液,有可能感染发病。
四、个人防护
(一)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二)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三)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四)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五)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上该病。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六)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浙江新闻客户端编辑向冬雪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htqc.com/bdfnzym/10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