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推行禁牧封育,放牧羊全部下山入圈,实现了舍饲圈养。加之农牧主管部门积极引进了国内外的优良品种,如萨福克、无角陶赛特、特克萨尔、以及多胎的小尾寒羊等,开展推广了肉羊改良和肉羊综合繁殖育肥配套技术,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舍饲养羊广大农牧民已经得到了实惠。经常下乡听到部分规模羊场的技术人员和饲养工说,近几年,羊场经常发生羊只腹泻、羊快疫等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且久治不愈,羊越来越不好养。为此,我们对辖区内的规模奶羊场、养殖园区、专业户、散养户以及部分从业兽医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摸底。现对北方地区规模羊场舍饲养羊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出一些具体措施,供广大规模养殖场(户)和同行参考。
(一)口蹄疫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患病动物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发生水疱和溃疡,在民间俗称“口疮”、“蹄癀”。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气候寒冷容易流行。1.临床症状。
羊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一般经过1~7天的潜伏期出现症状。病羊体温升高,初期体温可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拒食,脉搏和呼吸加快。口腔、蹄、乳房等部位出现水疱、溃疡和糜烂。严重病例可在咽喉、气管、前胃等黏膜上发生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黑棕色痂块。绵羊蹄部症状明显,口黏膜变化较轻。山羊症状多见于口腔,呈弥漫性口黏膜炎,水疱见于硬腭和舌面,蹄部病变较轻。病羊水疱破溃后,体温即明显下降,症状逐渐好转。哺乳羔羊对口蹄疫特别敏感,常呈现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症状,发病急,死亡快。2.诊断方法。
该病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不难作出诊断,但应注意与羊传染性脓包病、羊痘、蓝舌病等进行鉴别诊断,必要时可采取病羊水疱皮或水疱液、血清等送实验室进行确诊。实验室诊断方法:采取病羊水疱皮或水疱液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取得病料后,用PBS液制备混悬浸出液作乳鼠中和试验,也可用标准阳性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或微量补体结合实验;同时也可以进行定型诊断或分离鉴定,用康复期的动物血清对VIA抗原作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等鉴定毒型。3.防治措施。
该病发病急、传播快、危害大,必须严格搞好综合防治措施。要严格畜产品的进出口,加强检疫,不从疫区引进偶蹄动物及产品;按照国家规定实施强制免疫,特别是种羊场、规模饲养场(户)必须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实施免疫。种羊场、规模羊场免疫程序:种公羊、后备母羊每年接种疫苗2次,每间隔6个月免疫1次,每次肌注单价苗1.5毫升;生产母羊在产后1个月或配种前,约每年的3月、8月各免疫1次,每次肌注1.5毫升。一旦发生疫情,要遵照“早、快、严”的原则,严格执行封锁、隔离、消毒、紧急预防接种、检疫等综合扑灭措施。疫区内最后1头病羊扑杀后,要经一个潜伏期的观察,再未发现新病羊时,经彻底消毒,报有关单位批准后,才能解除封锁。
(二)羔羊腹泻1.临床症状。
其中主要是大肠杆菌、产气夹膜梭菌、沙门氏杆菌、轮状病毒、牛腹泻病毒等。该病一般发生于7日龄内羔羊,以2~4日龄羔羊发病率最高。患病羔羊精神委顿,厌食,虚弱,弓背。严重时起卧困难,后驱常被粪便污染,粪便(酸)恶臭,一般呈半液体状,往往混有未消化的饲料残片、气泡或浓稠粘液。单纯性消化不良引发的腹泻,粪便常与草料颜色相近,灰白或黄褐色,如粪便呈黑褐色或血色,往往为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或中毒性致病因素引发。2.防治方法。
坚持早发现,早治疗原则,可采用对发病羔羊补液或服用抗生素等。对中毒性腹泻可配合相应的解毒措施。(1)口服土霉素、链霉素各0.~0.25克,也可再加乳酶生1片,每天2次。(2)肌肉注射痢菌净,每次1~2毫升,2次即可。(3)口服杨树花煎剂、增效泻痢宁、维迪康,对病毒引起的腹泻疗效较高。
(三)羔羊痢疾1.临床症状。
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持续性下痢。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排恶臭的白色、黄色以至绿色稀水样粪便,迅速消瘦,眼窝下陷。口流泡沫,被毛粗乱,粪中带血,最后死亡。发生该病时,常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2.防治方法。
(1)羔羊产后第1天灌服土霉素或氟哌酸,第2天肌注亚硒酸钠维生素E。治疗时用磺胺脒1克,碳酸氢钠0.2克,每天2~3次,同时每天肌注青霉素万单位,1日2次。也可口服或注射氟哌酸、环丙沙星等。
(2)在该病流行地区,怀孕母羊用羔羊痢疾甲醛菌苗预防,第1次在分娩前20~30天,于后腿内侧皮下注射菌苗2毫升,第2次在分娩前10~20天,于另一侧后腿内侧皮下注射菌苗3毫升,这样初生的羔羊可获得被动免疫力。或者注射羊三联苗或羊五联苗也可。
(四)羊肠毒血症1.临床症状。
该病是由天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发病以绵羊为多,山羊较少。通常以2~12月龄、膘情好的羊为主,该病呈散发性,病羊常突然死亡。发病较慢者,常出现腹痛、肚胀等症状。病羊常离群呆立、卧地不起或独自奔跑。濒死期常发生腹泻,排出黄褐色水样稀粪。病羊全身颤抖、磨牙,头颈后仰,口鼻流沫,逐渐昏迷、死去。该病体温一般不高,由于病死羊剖检可见肾脏如软泥样,故也称之“软肾病”。2.防治方法。
每年春秋2季注射羊五联(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羊黑疫)疫苗,大小羊只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治疗时可对病羊使用磺胺脒,口服,首次剂量按0.2克/千克体重,维持量减半。也可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庆大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2次。
(五)羊快疫1.临床症状。
羊快疫主要发生于绵羊,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羊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其特征为真胃黏膜呈出血性炎性损害。腐败梭菌通常以芽胞体形式散布于自然界,潮湿低洼的环境可促使羊发病、寒冷、饥饿和抵抗降低时容易诱发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10%~20%,病死率为90%。羊突然发病,往往未表现出临床症状即倒地死亡,常常在放牧途中或在牧场上死亡,也有早晨发现死在羊圈舍内。有的病羊离群独居,卧地,不愿意走动,强迫其行走时,则运步无力,运动失调。腹部臌胀,有疝痛表现。体温有的升高到41.5℃,有的体温正常。发病羊以极度衰竭、昏迷至发病后数分钟或几天内死亡。2.治疗方法。
大多数病羊来不及治疗即死亡。对那些病程稍长的病羊,可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只羊每次万~万单位,每天2次,或内服磺胺嘧啶0.1~0.2克/千克体重,每天2次。辅助疗法是:强心、补液解除代谢性酸中毒。内服20%石灰乳,每次50~毫升,每天1~2次。对可疑病羊全群进行预防性投药,如饮水中加入蒽诺沙星,或环丙沙星。
(六)羊猝殂1.临床症状。
病程短促,常未见到症状即突然死亡;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地,表现不安,衰弱或痉挛,于数小时内死亡。剖检发现,十二脂肠和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体腔积液;死后8小时,骨骼肌肌间积聚血样液体,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2.防治措施。
参见羊快疫和羊肠毒血症。
(七)瘤胃膨气1.临床症状。
羊只因采食大量豆科鲜草、发酵青草或霜冻、霉烂草所致。病羊呆立拱背,呼吸困难,腹部急性膨大,左侧大于右侧,用手拍打有鼓音,反刍停止,重病后期口吐白沫,很快窒息死亡。2.治疗方法。
可用菜子油毫升混合适量烟丝一次灌服病羊。也可用75%的酒精10毫升加鱼石脂5克混水一次灌服病羊,并用手按摩其左腹部帮助排出气体。对病重危险的,可用16号穿刺针穿刺缓慢放气。
(八)炭疽病1.临床症状。
羊发生该病多为最急性或急性经过,表现为突然倒地,全身抽搐、颤抖、磨牙,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到40~42℃,结膜发绀;从眼、鼻、口腔、肛门等天然孔流出带气泡的暗红色或黑色血液,且不易凝固,数分钟即可死亡。羊病情缓和时,表现为兴奋不安,行走摇摆,呼吸加快,心跳加速,黏膜发绀,后期全身痉挛,天然孔出血,数小时内即可死亡。2.防治方法。
在发病率高的地区,每年应坚持给肉羊注射Ⅱ号炭疽芽孢苗,每只皮下注射1毫升。对疑似炭疽病的羊,要严禁剖检、剥皮和食用,病羊尸体应深埋,病羊离群后,全群用抗菌药3天,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对污染垫草、粪便等要烧毁;对污染的羊舍、用具及地面要彻底消毒,可用10%热碱水或20%~30%漂白粉等连续消毒3次,每次间隔1小时。
(九)败血性链球菌病1.临床症状。
该病最易在气温突变时发生。最急性型,病初不易被发现,病羊常于24小时内死亡。急性型,病初羊体温在41℃以上,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眼结膜充血,流泪,随后出现浆液性分泌物,鼻流浆液性或脓性物,咽和颌下淋巴结肿胀,呼吸困难,粪便有时带有黏液或血液,病羊死前呻吟,抽搐,病程为2~3天。亚急性型病羊的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流鼻液,咳嗽,呼吸困难,喜卧,不愿走动,步态不稳。粪便稀软有黏液或血液,病程为7~14天。慢性型病羊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步态僵硬,病程为30天左右。2.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防寒保温工作。在冬前给羊注射羊链球菌高免血清。用羊链球菌氢氧化铝灭活疫苗接种,一次皮下注射3毫升,羔羊在第一次注射后,2~3周再注射1次,免疫期为6个月以上。对病羊立即隔离治疗。等病羊痊愈或病羊死亡1个月以后,并经彻底消毒才能解除封锁。羊舍用氯异氰脉酸钠或1%的福尔马林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尸体深埋。
(2)用磺胺嘧啶粉拌料全群投喂,或用氨苄青霉素、青霉素、链霉素注射.
欢迎添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htqc.com/bdfnzym/10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