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腹部一直被公认为最富有神秘感、使命感的人体部位。人体重要的消化功能、生殖功能等脏器位于腹部。习武之人,讲究“气守丹田”;中医认为在腹部分布重要的养生大穴;来自西方的康复锻炼讲究腹部“核心肌”的稳定,认为核心不稳定是各种损伤、疼痛之源;某些灵性理论也认为腹部是人体情绪的涡流,比如当您沮丧、紧张时会引发腹泻。腹部究竟有什么?
传统中医推拿非常重视人体腹部,甚至有“腹为万病之机,治疗万病全在治疗腹部”之说,按摩则是最好的从腹部治疗手段之一,认为“按为静,按则气血聚;摩为动,摩则气血散。”因此自明清以来先后出现了以腹部为主的各脏腑推拿流派,较为有名的有起源于河北的骆氏腹诊推拿和段氏脏腑按摩,起源于天津的津沽推拿和由北京臧福科老师所创的振腹疗法,因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成为传统中医推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传统脏腑按摩也有其局限性,一是基础理论生搬硬套,很多手法起于民间,为了宣示其正统性硬是将阴阳五行甚至易经八卦等理论强加其上,反而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二是手法操作太过繁杂,即使经多年练习也无法掌握,这两大因素都限制了脏腑按摩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我结合自己近期的理论学习和多年的临床实践,以肌肉、筋膜、神经、血管和脏腑功能解剖为基础,运用最简单的手法力学作用,不但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也更有利于这一古老疗法的快速上手复制。进一步研究发现“腹部推拿的最大诀窍就是手法作用的深度!”
根据腹部解剖结构,将腹部推拿分为六大层次。
第一层是皮肤筋膜在腹部皮肤和浅筋膜上进行较轻的推摩和牵拉手法操作可舒缓浅筋膜的张力,放松对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腹部前皮支和外侧皮支的压力,如通过腹部筋膜按摩舒缓压力改善睡眠都有较好效果;
第二层是腹壁肌肉腹壁四块肌肉损伤均会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特别是腹直肌损伤可以引起腰痛,其紧张还可以导致痛经发生,张富源老师就经常通过松解腹直肌防治女性痛经,其实腹直肌紧张直接压迫其后的膀胱也是导致尿频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今年有几个尿频患者均通过松解腹直肌耻骨联合附着点而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腹直肌、腹内外斜肌和腹横肌在前腹的纵横交错对于维持腹内压以帮助维持腰椎的稳定性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腹横肌与膈肌、盆底肌和多裂肌组成的核心对于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所谓“有核心有健康,无核心无健康”,这也大概是中医强调丹田气的解剖学内涵,中脘、神阙、关元和中极等养生大穴均位于腹直肌间的腹白线上,腹白线是肌外膜最为密集的地方,与浅层的浅筋膜和深层的大网膜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三层是腹腔筋膜大网膜是腹腔筋膜最为集中的地方,也以系膜或韧带的方式与肠道、肝胆和盆腔器官联系在一起,此处最好的按摩手法就是以全手掌大幅度的来回推拉大网膜或整个肠系膜,通过大网膜对各韧带及肠系膜的牵拉来达到胸腹盆腔器官的自我运动和按摩效果。
第四层是腹腔脏器胃壁、子宫卵巢等都可以通过较轻的手法按摩到,还可以顺时针从升结肠到横结肠降结肠最后到乙状结肠进行按摩,无论是对于便秘还是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都有较好的效果,如果做的仔细还可以逐个按摩大肠皱襞里存留的多年宿便,这也是传统腹部按摩的重要功效之一。
第五层是腰大肌腰大肌是人体最大的屈髋肌,是导致人体腰痛最主要的肌肉之一,同时还是人体脊椎纵向稳定肌,对于维持腰椎、腰骶关节、骶髂关节和髋关节的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其紧张会增加骨盆的前倾和腰椎的前突并导致腰痛。
第六层是腹后壁与血管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生殖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等腰脊神经前支全都紧邻腰大肌,松解腰大肌能缓解这些神经的卡压并进而改善相应的临床症状。
腰大肌、腰方肌和膈脚在第十二胸椎和第一腰椎处有着广泛的筋膜连续性,椎体前侧有支配腹盆腔器官的腰交感神经,两侧就是肾脏,通过按压腰大肌以牵拉膈脚能显著改善呼吸增加呼吸的深度,刺激此处的交感神经还能显著调节相应的腹腔器官,这大概也是中医所说“肺主呼吸、肾主纳气”的解剖学依据。
以上是对腹部不同层次、深度和效果的腹部私语,欢迎各位人士拍砖指正。
1、起源于河北的骆氏腹诊推拿,现已发展到其第四代传人福建骆仲遥老师,主治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内外妇儿科疾病,有补、温、和、通、消、汗、吐、下治疗八法,推、拿、按、摩、捏、揉、搓、摇、引(牵引)、重(包括肘压、膝压、踩法)等10类62种手法。
2、起源于河北的段氏脏腑按摩,由清朝宫廷御医传入民间,以中医藏象气血理论为指导,以腹部为重点治疗部位,以调和脏腑和排除病邪为治疗目的,从健脾和胃、生化气血,疏肝利胆、调畅气机,补肾填精、滋阴壮阳,活血化瘀、畅通经脉等方面入手,主治内妇科慢性疑难疾病。
3、起源于天津的津沽脏腑推拿(古法腹部按摩),目前以王金贵老师为代表,以中医脏腑经络学为理论指导,以手法通调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可有效治疗高血压、慢性浅表性胃炎、糖尿病、肠易激综合征、失眠、焦虑症、便秘等临床常见疾病,同时对于帕金森、痉挛性斜颈、脊髓侧索硬化、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等病亦有较好疗效。
4、振腹疗法则由北京臧福科老师所创,以行气血说为基本理论,以松振手法为基本疗法,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男科等领域,成为中医脏腑推拿领域的一个新兴流派。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htqc.com/bdfnzym/10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