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各种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身体各器官发育尚不完善,当春季气温变化无常时,就容易引发各种疾病。那么我们如何有效预防呢?
1.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3.水痘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4.流行性腮腺炎俗称“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5.猩红热猩红热为主要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
6.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幼儿园儿童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这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患儿本身和一些隐性的感染者都是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主要症状是手脚、口腔、肛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如果学龄前儿童尤其婴幼儿,出现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医院。
“春季”疾病预防注意事项
1.不宜给孩子食用油炸、辛辣食物以及海鲜,这些食物会引起喉咙不适、导致咳嗽、喘息等症状加重,不利于恢复。
2.烟雾环境会刺激孩子的呼吸道,导致分泌过多黏液,引起管壁收缩,加重咳嗽症状。所以要远离油烟、二手烟、大气污染。
3.尽量保持周围空气清新,经常开窗通风。家里有人感冒时,室内可用醋熏蒸消毒,防止病毒感染。
4.保证合理的湿度和温度,给孩子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空气湿度最好维持在45%-75%之间,温度在18℃-25℃之间。
5.加强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保证睡眠,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6.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7.有粉尘过敏、春季花粉过敏症状的孩子,家长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如给孩子戴口罩、减少外出等。
8.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物,防止过冷或过热。
9.可注射疫苗,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