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境优美、医院,有这样一位秀外慧中的美女主任:日常生活中,她知性优雅,写得一手好文章。读她的散文,会为她没能去做一名职业作家而感到惋惜;而穿上白大褂,她又立即变得雷厉风行,每日行走如风,不停地穿梭在病房,对每位患儿一丝一毫的病情变化都悉心掌握、了然于胸,是一位严肃而又严谨的医务工作者;她用精湛的技术和满心的关爱对患儿百般呵护;即便是面对焦虑的患儿家长无理取闹时,也能泰然应对;当科室里年轻的医生人身受到威胁与伤害时,她又会勇于担当、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化矛盾于无形!她的身上,既有职场女性的干练,又洋溢着文学作者的浪漫,医院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真是恰如其分,医院儿科主任——刘晓凤。
医院儿科主任,主治医师。年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医疗系,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7年。及年曾医院、医院儿科进修学习,同医院优秀进修医生称号。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病例的抢救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并发表多篇医学论文,并有论文在科技园核心期刊发表。
众所周知,儿科在医学界被戏称为“哑巴科”,这是因为,儿科医生面对的或者是不能开口说话的低龄幼儿,或者是无法有效表达的孩童,只能靠医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遇到不太配合的患儿,更是需要耗费许多时间才能查明病情。因为,孩子的病情变化要比成人快,稍有疏忽,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所以,作为一名儿科医生,除了要拥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一颗对患儿的仁爱之心外,还必须具备超常的精心和耐心。
一岁零十个月大的丁姓小患者,父母是外地到凤台某煤矿务工的工人,平时由奶奶照顾看护。今年9月初,孩子出现腹泻症状,奶奶便带着他在附近的小诊所里看病,经过诊所医生三天的治疗后,孩子仍是高烧不退,腹泻不止,并且出现脓血便,万分焦急的家人赶紧医院儿科就诊。
刘晓凤主任在仔细询问病情,认真查看患儿后,发现患儿已经出现精神差、眼窝凹陷、哭时无泪、皮肤弹性差、十几个小时无尿等中度脱水症状,加上之前个体诊所对患儿进行了灌肠治疗,导致患儿每日十余次脓血便,外周血象及CRP明显增高,考虑存在急性细菌性痢疾及脓毒血症可能,病情已经非常危重,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她立即将孩子收治住院。
患儿住院后,由于病情比较严重,刘主任几乎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去观察一下孩子的生命体征,了解孩子的尿量和大便情况。她嘱咐家长,只要孩子有大小便,必须在第一时间告诉她。
一天中午下班后,刘主任正在办公室吃午饭,孩子的奶奶跑过来告诉刘主任,孩子排大便时又出现了脓血症状。刘主任放下饭碗就来到病房,她仔细地查看了病情,并低下头去,闻孩子大便的气味,这一不经意的举动,让孩子的奶奶感动地掉下泪来。
翻开刘主任书写的患儿病历,可以清晰地看到患儿每一天的病情变化,精神状况,食欲如何,大便的性状、颜色、和气味等等,都描述得非常详尽。在治疗计划中,刘主任写有“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积极处理”的字样。刘主任的敬业精神和对患儿的大爱情怀,使她不折不扣地履行着由她亲自制定的治疗计划。经过刘主任地精心治疗,11天后,患儿终于痊愈出院。
因为感动于住院期间刘主任和儿科全体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在孩子出院的第二天,孩子奶奶又带着孩子医院,专门给刘晓凤主任送来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孩子的奶奶流着眼泪说,就算是我们自己家里的人,也未必能够做到刘主任对孩子所做的一切。
小儿科是个特殊的科室,很多小患者都无法准确地描述自己的病情,这就需要医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今年4月份的一天早上,还没到8点,医院儿科就接到急诊科紧急电话,说急救车马上会送来一名可能误服敌敌畏的孩子,患儿具体情况不明确,请儿科前去急会诊。刘晓凤主任知道情况危急,放下电话便立即跑到急诊科,等待抢救患儿。
几分钟后,急救车送来一个仅有3岁半的孩子,因为忙家务的奶奶一时疏忽,使患儿误服了敌敌畏,误服量不详。
这时,孩子精神尚可,还没有表现出异样和不适症状,但从孩子口气中散发出的异味,刘晓凤主任迅速地做出判断,孩子的确是误服了敌敌畏。经验丰富的刘晓凤主任一刻都没有耽误,果断地对孩子实施洗胃、导泄、利尿、注射、输液等一系列抢救措施。而这个时候,检验科的血液检测报告也已出来:患儿血液中的胆碱酯酶小于正常指标的30%以下,属于"重度敌敌畏中毒"。
经过初步抢救,孩子的病情得到暂时控制后被收治入院。刘晓凤主任为孩子精心制定了治疗方案,在全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呵护下,9天后,患儿痊愈出院。出院那天,孩子的奶奶一直拉着刘晓凤主任的手不放,眼含着热泪不停地对她说:如果不是抢救及时,孩子早就没命了,我也不知道以后怎么活了,你真是我孙子和我的救命恩人啊!
如今,每个孩子都是家庭里的宝贝,孩子的病情往往会牵动着一个或几个大家庭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htqc.com/tslf/10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