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有一种传染病
年全国报告病例数居39种法定管理传染病第1位
共报告1,,例
死亡95例
90%为5岁以下儿童
它就是让无数宝爸宝妈揪心的
手足口病
更重要的是,
近期它将会逐渐增多!!!
面对来势汹汹的手足口病,
宝爸宝妈们先别害怕,
和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TA吧~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以发热、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二、什么病原体会引起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以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最为常见,其中部分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患儿可引起神经系统感染症状并导致心肺功能衰竭,严重会导致死亡。
三、手足口病主要的流行规律?
根据既往手足口病流行规律,自3月份起,手足口病疫情将逐步上升;进入春夏季流行季节。从手足口病监测显示,每年3月底开始,手足口病开始高发,到4、5月份达到高峰。每年的4~7月和9~11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其中4~7月是全年第一波发病高峰期(主高峰期),9~11月是第二波发病高峰期(次高峰期)。
-年全国手足口病发病月分布情况
四、哪些人群容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6月龄以下婴儿因有胎传抗体的保护发病较少,从6月龄开始发病逐渐增加,1-2岁儿童发病风险最高。低龄儿童发病后得重症、死亡的风险更高。
五、同一名儿童会多次得手足口病吗?
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患者会对感染过的肠道病毒血清型产生保护性抗体,因此,感染同一肠道病毒血清型而重复发病的几率较低。但因多种肠道病毒血清型均可引起手足口病,且相互之间无交叉保护,因此同一儿童可能因感染不同肠道病毒血清型而多次发生手足口病。
六、手足口病的三种传染途径
1.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等,再经口感染。
2.通过咳嗽、喷嚏等感染。
3.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感染。
七、得了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轻症手足口病患者和伴有无菌性脑膜炎患者可完全康复。伴有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并发症的重症患者可能会遗留肢体无力、肌肉萎缩、小脑功能障碍、神经发育迟缓、吞咽困难等后遗症,极少数危重患者救治不及时可能出现死亡。
手、足和臀部出现皮疹或疱疹,口腔内出现疱疹。
所以,防治手足口病要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八、预防手足口病,牢记“18字要诀”
1
勤洗手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接触儿童前、替儿童更换尿布后、处理儿童粪便及呼吸道分泌物后,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洗完手后用干净纸巾或专用毛巾擦干。
2
喝开水
喝开水,不喝生水。
3
吃熟食
不吃生冷、未煮熟煮透的食物。
4
常通风
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每天最好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5
勤消毒
1.孩子的餐饮具每次使用前,应充分清洗、消毒;
2.玩具、地板、桌面等要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3.孩子的衣物、被褥要经常换洗、曝晒或消毒。
6
打疫苗
接种EV71疫苗(俗称“手足口病疫苗”)。
目前只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单价疫苗,EV71疫苗是由我国自主研发,是目前全球唯一上市可用的疫苗,接种对象为6月龄以上,5周岁以下儿童;针对其他肠道病毒血清型的疫苗尚在研发中。预防接种,守护生命。接种手足口疫苗,是目前预防控制手足口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详情请咨询所在地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亦可垂询县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科,电话-。
友情提醒
手足口病的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多、传播速度快,极易在幼儿园、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单位传播,请大家提前做好预防应对措施。
编辑:文杰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htqc.com/rq/12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