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湖南省疾控中心专家教你灾后防疫防病

近日

南方汛情形势严峻,湖南亦遭遇百年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后期极易发生重大疫病,为帮助大家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防疫防病知识,湖南省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刘富强教大家正确防疫防病。

灾后疫病发生的原因

在洪涝灾害中,由于环境破坏、水源污染、食品污染、持续高温、媒介生物滋生威胁,引起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增大,虽然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可能性较低,但不排除局部发生的可能。而受灾饮水、食物、居民安置点、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群众卫生行为习惯及集中就餐是灾后疫病发生的重要环节。

1

环境破坏

一是洪涝灾害会破坏原来的社会秩序,临时安置点大量灾民聚集,管理不规范会使得生活垃圾无序堆放、污水随意排放,生活环境较差;

二是居住环境拥挤,人群密切接触的机会增加,从而造成直接接触传播与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的发生风险加大,如麻疹、流感、流脑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

三是灾害和高温会破环自然环境,大量动植物死亡,加速尸体和人畜粪便腐败,并大面积扩散垃圾及腐烂物,环境急剧恶化;

四是气温高、湿度大,容易导致蚊虫和老鼠大量孳生,部分灾区还属于血吸虫、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的疫区,可能导致虫媒传染病的流行。

2

水源污染

一是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受破坏,水厂、水井水源污染严重,大量泥沙被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以生物性污染为主,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工业废水废渣、化学物品可能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二是集中式供水工程采用的是人工投放消毒剂进行水质消毒,在消毒剂投放量、投放频次、消毒剂与水接触时间的掌握上较难控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容易造成霍乱、伤寒、痢疾、甲肝、戊肝、其它感染性腹泻等介水传播疾病的暴发流行。

3

食品污染

一是规模较大,涉及地域广阔的洪涝灾害发生时,局部的食物安全问题难以避免;

二是水灾常伴随阴雨天气,加之基本生活条件的破坏,人们被迫在恶劣条件下储存食品,容易造成食品的霉变和腐败,导致食物中毒以及食源性肠道传染病流行;

三是灾区安置点临时搭建,条件相对较差,未充分考虑食品安全,如食堂选址与厕所及生活垃圾堆放地距离不合适、食堂内未加装防蝇防鼠防尘装置、洗配菜未进行荤素分区、生熟食品未分区、水源不卫生、留样不规范等等,容易导致肠道传染病、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暴发。

4

持续高温

一是高温高湿使虫媒、鼠类活跃度增加,孳生地和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与人类接触急剧增多,通过直接接触、破坏生活环境等散播病原体,并影响食品安全、饮水卫生,导致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疫情暴发;

二是高温易致中暑以及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人体在过高环境温度作用下,体温调节机制障碍,体内热蓄积,加上高强度的抢险救灾工作,容易发生中暑。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者,排汗受阻,蓄热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血管处于紧张状态,易发生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三是持续高温天气会导致农业生产的高温热害,农业的产量将受到影响,食品供应及安全难以保障。

5

卫生服务

一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基础建设落后,普遍对洪涝危害估计不足,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受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恢复重建存在困难;

二是卫生应急处置技术能力不足,环境和饮用水消毒、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等方法落后,现场信息收集和传递滞后;

三是基层卫生个人防护装备、救援车辆、急救设备、消毒药品和器械等储备不足,不能及时有效应对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受灾人群多的自然灾害。四是预防接种受影响,灾后人群流动性大,灾民身体和精神创伤较大,造成人群免疫力降低,又正值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流感、流脑等疾病的高发季节,灾区冷链设备受损、疫苗供应不及时会给疫苗相关疾病的防控留下隐患。

6

人口流动

一是灾区群众的流动性增大,会导致人群中免疫状态的改变,甚至于免疫屏障的受损,使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的风险增大;

二是大量救援人员进入灾区,一方面可能将灾区没有或较少见的新的病原体带入灾区,增加这些疾病流行的风险。另一方面,外来人员对灾区某些地方性流行的疾病缺乏有效免疫,也可能导致相关疾病的流行。

疫病风险提示

一、风险等级为高,需重点   (1)保护水源,特别是生活饮水,免受污染。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净水片)等饮水消毒剂消毒生活用水。   (2)注意个人卫生。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洪水之后不要去游泳,减少感染机会。   (3)搞好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应煮沸或消毒碗柜消毒,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水产品和海鲜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   (4)水灾之后要清除垃圾、污物、消毒环境、管理好粪便、垃圾、减少污染。   (5)消灭苍蝇。水灾期间建临时厕所,不随地大小便;粪缸、粪坑中加药杀蛆;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灾后应创造条件修建防蝇厕所。   (6)早看病、早诊断、早治疗: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后,应立即到当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时机,延误病情,或造成疾病传播蔓延。

2

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简称钩体病。多发生于夏秋汛期的抗洪救灾和在田间作业的人员。主要传染源是老鼠和猪、狗、牛,带有这种病菌的鼠和猪排出的尿液中含有大量钩端螺旋体,洪涝期间,人接触了被这种尿液污染的水就会受到传染。由于大雨,地面土壤被稀释接近中性,为钩体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致使家畜动物的带菌量大大增加,排菌时间也随之延长,加之洪水泛滥时,很多地区的鼠洞及牲畜饲养场被洪水淹没,大量的病原体伴随洪水四处漂流,同时又有大批鼠类和牲畜迁移至未被淹没的地区,大大增加了传播的范围。人们在抗洪救灾或抢割水稻的过程中难免会接触疫水,钩体就往往在此时穿越人的皮肤、粘膜(特别是破损的皮肤、粘膜)侵入人体内,一般经过1~2周左右的潜伏期,便会发病。   该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无力、小腿肌肉酸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眼睛发红等,严重者可造成肝、脑、肺、肾等重要器官损伤,并危及生命。病人应卧床休息,并用青霉素治疗。   预防措施主要有:①尽量减少或避免与疫水接触的机会,不在可疑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②管好猪、狗等动物,猪要圈养,不让其尿液直接流入水中,猪粪等要发酵后再施用。③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工作,尤其是洪灾期间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力、④注意个人卫生,禁止随地小便,下水作业时要尽量穿长统胶鞋等,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袭。⑤有条件的可接种钩体菌苗,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强力霉素等药物预防发病。⑤病人粪尿用石灰或漂白粉消毒。(二)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有下面几种:①带病毒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尘飞扬在空气中,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②直接接触带病毒鼠的新鲜排泄物,病毒通过损伤的皮肤侵入体内而感染;③吃了带病毒鼠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④螨类吸了带病毒鼠的血后又吸人血引起感染。无论男女老少都容易被感染,但是青壮年发病的较多。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程依次分为潜伏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一定要在发热期识别病情,及时得到正确治疗,以免贻误。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主要症状是:起病急,发冷,高热,体温常达39~40℃,最高可达42℃,持续3~7天;患者常极度疲乏,剧烈头疼,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同时还有全身疼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疼及腹泻;失眠,烦躁不安,说胡话,或者昏睡;还可表现为颜面、结膜、颈部及上胸部明显充血、发红,眼球结膜和眼睑水肿,像喝醉酒一样,称“酒醉貌”。发病后2~3天,软腭、眼球结膜等粘膜及腋下、胸部、背部、上肢等部位出现出血点,如呈现搔抓样、条痕样,则更典型。严重者可出现大片瘀斑甚至鼻出血、咯血、呕血,也可出现黑色柏油样大便等。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进入低血压期,病人可出现血压降低,部分病人可发生休克,一般在发病后4~6天。这期间病人可出现四肢发凉、口唇苍白及青紫、脉细弱、出汗多、烦躁、气急等休克症状,出血现象加重。低血压休克期后期进入少尿期,这时可出现高血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尿量急剧减少,甚至一天无尿,同时有厌食、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可发生酸中毒及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各期在病情严重时,可因休克、大出血、尿毒症或水电解质紊乱引起死亡。   预防措施:必须充分发动群众,采取以灭鼠、杀虫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   ①急性期患者传染性大,应隔离至急性症状消失为止。②接触病人的人应带口罩,口罩应每天换洗和消毒。如皮肤、粘膜被患者的血、尿或口腔分泌物污染,应立刻用消毒酒精擦拭消毒。被病人血、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和物品也应及时消毒。③灭鼠。④禁止养猫。猫能将野鼠的出血热病毒传播给人。⑤灭螨、防螨。(1)一般有螨类活动的泥地,用1%~2%敌敌畏喷洒,也可将40%乐果乳剂或5%马拉硫磷乳剂配成l%溶液喷洒地面。(2)铺草用1%~2%敌敌畏溶液喷洒,晒干后用;病人用过的铺草要焚烧。(3)保持住屋和附近地面整洁干燥。⑥加强个人防护,在疫区作业时,应穿戴防护衣裤,防止皮肤破损。不要在草堆上坐卧、休息。⑦野外住宿时,应选择地势高和干燥的地方,搭“介”字型工棚,周围挖防鼠沟。避免睡地铺。

3

虫媒传染病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虫媒传染病,应采取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在洪灾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翻盆倒罐,清除室外积水容器,清扫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主要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夜间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最好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人和动物,特别是家畜,如猪、马、牛等,家禽如鸡、鸭等都可以成为传染源。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猪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往往在人类流行前2~4周先在猪中广泛传播。蚊子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蚊于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家畜后再叮咬人,病毒即侵入人体,使人受感染。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在流行区,由于隐性感染的结果,大多数年长者均有较高的免疫力,发病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尤其以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病人症状可轻重不一,重症病人的典型病程可分为:①初期。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l~2天内达到39~40℃,呕吐和头痛比较剧烈。头痛是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还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一般经3~4天后进入极期。②极期。体温越来越高,常在39~40℃以上,突出的表现是脑损害症状、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脑膜刺激征,严重的可发生呼吸衰竭,引起死亡。此期持续3~7天。③恢复期。体温多在2~5天内退至正常,神志逐渐清醒,大多于2周左右完全恢复。部分病人恢复较慢,需要1~3个月以上,少数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轻症病人体温一般在38~39℃上下,一周左右恢复,脑部症状轻微,没有后遗症。预防措施:①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病人要隔离。②灭蚊与防蚊。③预防接种,按时打预防针。

4

接触类传染病

接触类传染病多通过眼→手、物、水→眼的途径接触传播,因此其预防强调自我保护和个人卫生,即勤洗手,不揉眼,不和他人共用洗脸盆、毛巾等个人卫生用具,不去病人家串门,不与病人握手,不摸病人摸过的东西,不与病人共餐。“红眼病”是急性结膜炎的俗称,是常见的疾病。一部分红眼病是过敏性的,而大部分是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结膜造成的。感染性的红眼病有传染性,病人的手、毛巾、手帕、脸盆以及病人用过的洗脸水、衣服、被褥上都会含有病原体,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健康人的眼睛(包括病人自己的健眼),便把红眼病传播开来。往往病人的两眼都患上红眼病。在自然灾害期间,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如果再不注意个人卫生,红眼病就更容易蔓延。红眼病的症状是眼睛发红,发热,发痒,疼痛,怕光,流泪;分泌物(眼屎)多,早晨起床时分泌物可将上下眼睑粘住,但视力不受影响;有的病人还会感到头痛。?首先把眼部清洗干净,可以用消毒(如煮开过的)棉花或干净的毛巾、手帕蘸加少量食盐的温开水洗眼,把眼里的分泌物擦去;然后往眼里滴入眼药,如氯霉素滴眼剂、新霉素滴眼剂、利福平滴眼剂、庆大霉素滴眼剂、磺胺醋酰钠滴眼剂等,用法是每眼1~2滴,每2小时一次或一日4~6次。晚上可涂用眼膏(如金霉素眼膏、红霉素眼膏),或每天涂用两次。夜间涂眼膏既可控制感染,又可避免眼屎粘住眼皮。切记不要用眼罩、纱布等遮住患眼,因为患眼被遮盖之后,局部湿度和温度增高,病原体得以大量繁殖。医务人员检查、治疗病人后都要把手洗净或用酒精棉球擦手,以免把疾病传给别人。为预防红眼病,应当把病人隔离,病人不要去公共场所。平时人人都应注意手部清洁,不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各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如果不得不与病人共用脸盆,则应让健康人先用,病人后用,用完以肥皂将脸盆洗净。

刘富强,男,46岁,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主任,博士,主任医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国际应急管理协会IAEM亚洲区卫生应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首批健康教育传播专家,长期从事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应急工作。

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预防医学会科技奖二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等科研成果奖励,发表论文余篇,参与编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实用手册》、《传染病疫情处理与预防控制》、《现代公共卫生》等书籍6部,担任国内多个期刊杂志审稿专家。

年11月获“全国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年5月获“年度湖南省最美青年卫士”。

来源:大公网湖南

赞赏

长按







































北京那个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治疗白癜风一般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htqc.com/zjjs/63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